查看原文
其他

杀 死 那 个 美 国 乡 下 人

洞穴俱乐部 北戴河桃罐头厂电影修士会 2023-10-26

编辑:脑蛋黄

“每一个承诺,每一个机遇,在这里都是珍贵的,通过那扇金色大门,我们的孩子走向未来,他们知道所有人都有光明前程,这就是美国,谢谢,上帝保佑你,天佑美国......”
 
这是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对全美的演讲中的一段内容。
 
 
在任期间,里根“重塑美国梦”的口号响亮贯耳,势要带领美国寻回20世纪50年代丢失的伟大。然而“里根经济学”却埋下了贫富差距的隐患,加速了社会阶层间的割裂。
 
 
现在,来自东北部锈带、深南部小镇和来自纽约、加州大城市的白人间,能听懂彼此的语言,却根本听不懂对方要说的话,观念的差距比两个国家还大。他们眼中的美国梦,依然相似但都正在衰退。
 
去年,有一部叫《乡下人的悲歌》的电影正是反映了这种美国社会的割裂感。
 
而且巧的是,这部电影同时也获得了两极分化评价。它同时提名了金球和金酸梅,豆瓣目前7.6分,国外的烂番茄却打出了22%新鲜度的低分。
 
 
不同的地方,不同的评价。正如电影本身一样,呈现了表里如一的矛盾。



JD和家人在故乡森林里度假,他们要么骑着自行车乱窜,要么在小脏河里游野泳。要是谁挨了打,全家男丁就出动打回去。他们都来自乡村,虽不富裕,但是开心。
 
这,是一个俄亥俄州小胖子的童年记忆。
 
 
而多年之后,他参加了海军陆战队,考上了耶鲁大学,学业有成且拥有了爱情。这时候,他就是本地的天之骄子。
 
虽然别人不知道的时候,他要打好几份工;虽然面试的时候,他根本分不清该喝什么葡萄酒,刀叉该怎么摆。但不重要,一切总会变得游刃有余。
 
身上土土的南部气质,似乎也在跟他说拜拜。的手已经扣在了上层社会的门把手上,马上就能推开大门,开启新的生活。
 
 
但在这时,家乡传来消息:妈妈因为吸毒进了医院。
 
一瞬间,那个很久没有音讯的家族,那个穷小镇,那条街,一下又把他从触手可及的光辉的未来中拽了回去。
 
 
要知道JD的童年,并不全都是阳光灿烂的。事实上,愁事远多于喜事,他们家每个人都有不小的历史问题。
 
JD的外婆,13岁就怀孕,是背着家人逃出来的。
 
 
JD的妈妈,成绩很好却没钱继续上学。在早早地生了两个孩子后,开始不停地找男人,试图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。但种种不幸让她精神时常失控,又因为滥用止痛片,染上了毒瘾。
 
 
而JD家里的男人们收入微薄,且会酗酒家暴。
 
但这种情况,在他们的街区,却是稀松平常的,可以说家家如此。人们无法沟通,互相埋怨憎恶,把没有过上更好生活的怨气,甩锅在彼此身上。
 
大部分时候,他们要比一般家庭更亲密团结,可三不五时,一些小矛盾,就会点燃多年的积怨,每代人都在受着上一代传下来的家族之苦。
 
他们困在这座小镇里,一辈子没离开过家乡,越来越穷。年轻人要么走歪路,无药可救,要么只能在超市、加油站打一辈子工。
 
没有人可以逃离这种命运。
 
 
对这里而言,美国梦是一个听说过,但从没见过的东西。



《乡下人的悲歌》改编自同名传记,该书在2017年一出版,就横扫美国各种畅销榜,打出的卖点是“读懂了它,你就明白特朗普为什么会赢”。
 
 
虽然现在懂王已经下台,但回顾这次大选,可以说是美国两极分化最汹涌的一次。普子代表的红州,虽然红遍美帝,但都在农工业区,地广人稀,最后还是被支持拜登的蓝州几个大城市拉了下来。
 
 
这点可以充分说明,在美国,大城市和农村,富人和穷人的政治意见、利益诉求已经完全尖锐,难以弥合。
 
华尔街盆满钵满,中产阶级收入止步,穷人则向上无门。
 
 
而到了现在,这个趋势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,红州还会更红,蓝州也将更蓝。
 
可以说,现在是美国梦最撕裂的阶段。
 
美国梦,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不断变换的词汇,不同的时代,不同的人,听到它心里泛起的波澜都是不同的。
 
1620年,“五月花”号靠岸于鳕鱼角,船上的新移民们签署公约时,美国梦是自由之梦,是没有强权,自治管理。
 
 
两百年后的1820年,西部的土地以80英亩为一份的形式买卖,每英亩只要1.25美元。西进运动轰轰烈烈开始之时的美国梦是世俗之梦,是我要发迹,管你死活。
 
 
再过一百年的1922年,盖茨比第一次认出了黛西的码头尽头那盏绿灯时,美国梦是镀金之梦,是闪耀一刻继而破碎,是浮华一时继而幻灭。
 
 
而此之后的美国梦,是好莱坞的梦,是胜利国的梦,是平权的梦,更是头号强国的梦。
 
虽然从“迷惘的一代”到“垮掉的一代”,不断有年轻人怀疑过它,但主流社会依旧在保持对它的信仰,毕竟它意味着只要来到这里,就可以通过努力,获得体面的生活,完成自我实现。
 
 
虽然王朔老师说过:把残酷历史审美化,犯了知识分子(文艺青年做大做强进化体)的通病,但是过往的美国梦,确实是可以将之赋魅的一个神话故事。
 
 
可现在呢,美国梦只是一个稀碎的现实主义的烂摊子。
 
已故的传奇脱口秀演员乔治·卡林老爷子,在2005年曾说过一个经典段子:
 
只有愚昧无知的民族,才能把这么美丽的土地,变成一个F Word大型商场,你们现在只有商场了,大的、小的、迷你的,中间连着停车场、加油站、流动摊贩、自助洗衣店、廉价旅馆、快餐店、脱衣舞俱乐部、成人书店……
 
 
美国,此刻就是一个美丽的横跨美洲大陆的巨型商业粪池。
 
据统计,在2000年至2019年的19年里,算上通货膨胀,美国家庭的收入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.2%。
 
 
2018年,美联储的报告显示,当假设需要意外支出400美元时,仅有61%的人会使用现金、储蓄或信用卡支付,而27%的人会去借钱或卖东西筹款,另有12%的人会表示无力支付。
 
 
想阶级跃升只能通过教育,可美国的教育资源偏向收费更高的私立学校,富人家的孩子上常春藤的机会是穷人的77倍。很多大学生还没出社会,就背上了高昂的学贷。
 
 
这种情况下,不难想象,川普2016年提出和里根相似的口号“让美国再次伟大”完全能起到“蛊惑”众生的效果。
 
 
所以像《乡下人的悲歌》的作者JD的故事,其实并没有多么梦幻遥远。他不是从穷小子成了千万富翁,只是从蓝领,进入了白领阶层而已。
 
但他的故事,却带来如此反响,说明这个社会确实需要一点世俗成功榜样带来的震撼了。
 


仔细看这个故事,会发现俄亥俄州这地方是真正的民风淳朴。
 
有一家出殡,所有路两旁的,穿格子衬衫牛仔裤,大胡子大肚子的人们,都会下车脱帽,目送默哀。
 
 
“他们为什么这么做,外婆?”
 
“因为我们是山民,亲爱的,我们尊重死者。”
 
这里的人,虽然好像被好生活给遗忘了,但却有很多朴素的、没被扭曲的生活哲理。
 
一生要强的外婆把《终结者》看了一百遍,就是因为喜欢,还生成了一套观后感:
 
“这世界只有三种人,好终结者,坏终结者,中立者。你要试着学习做一个好终结者。你妈妈和外公,有时是好终结者,有时又会变坏,因为他们会受到事物的影响,没有安全感。”
 
什么是好终结者呢?
 
大概就是不管发生什么,环境什么样,都有一个坚定的使命,都要排除万难去完成它。
 
 
JD的妈妈,好的时候,是最好的妈妈,为了家庭可以付出一切。可生活的周遭还是熄灭了她,让她自暴自弃,成为别人嘴里的荡妇和瘾君子。
 
 
外公看起来是很好的老头。可年轻时却频频酗酒家暴,孩子们只能躲在橱窗里,看妈妈无法再忍受,歇斯底里地在他身上点了把火。
 
可能在这片街区,这些都不是大事,而且他们也都悔改了,但确实,他们同时又充当了一段时间自己家人的坏终结者。
 
从一张张大合照中,我们能看到这是一个树大根深的家庭,可一代又一代的脸好像并没什么太大的变化,正如他们毫不起眼的社会位置一样,不值得一提。
 
 
故事主人公JD其实做过一次TED演讲,名字叫“被遗忘的美国蓝领工人阶层”。
 
什么叫被忽视呢?
 
首先,他们本身就是沉默的大多数。
 
所谓“红脖子”,就是典型的你看不起我,我拿它当骄傲以反抗的称呼。他们没什么文化,搞不懂政治,真实的声音在主流媒体上也被淹没。
 
 
另一方面,精英阶层对他们或者毫不关心,或者通过电视剧认识他们,或者就是标签偏见。
 
 
离开家乡,上了耶鲁以后的JD,虽然骨子里为之捍卫,但隔开距离回看,也感到不可思议。
 
他在演讲里说,在阿巴拉契亚山区成长的这些美国白人孩子,从一开始就被层层壁垒困死。
 
 
很多人从来就觉得没什么出路,即使坚持有希望,也不知道该做什么,因为圈子能给他的“社会资本”就是这些,他们只能稳稳地输在起跑线上。
 
这种低收入家庭的孩子,多得是遭受过童年创伤的,比率甚至高达40%,等于说将近一半的人都对这种循环的暴力毫不陌生。
 
而除了家庭的暴力,社区也充斥着混乱。电影里,JD的小伙伴们早早就开始玩毒品了,张嘴威胁别人都是“跟我的枪管子说话”。
 
 
往上看,JD的外公外婆一代,也曾是中产阶级。在炼钢厂当一个产业工人,就有不错的薪水,完全供得起房子车子。
 
 
可是,随着煤炭钢铁产业没落,制造业外包,工人失业下岗,有钱人逃离,毒品犯罪开始滋生,钢铁之花也随之凋敝了。
 
 
阶级固化,向上的路被封住,向下的泥潭又在吸引着,乡下人的悲歌于是唱响。
 
为什么是悲歌,因为可以避免的是惨剧,而把时间拉长来看,这个剧情很难避免,很难逃脱。
 
同为阿巴拉契亚山区出身的孩子,小说家罗恩·拉什在《炽焰燃烧》里写下:
 
“我心里想,也许人类应该停止繁衍了,就让上帝或者进化或者不知什么鬼东西,将我们这儿的人类从头来过,因为这个世界全乱套了。“
 
他立志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,可据罗德尼的说法,世界对此一点都不感兴趣。


设计/视觉:LVV




#推荐阅读#



悲歌为谁而鸣?

↘↘↘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